香港经济由治及兴,预计2025年经济保持积极稳健,本地创科、绿色等新产业、新经济加快发展,香港科学园及数码港扩容、河套深港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建设提速,将共同推动香港再工业化及转型升级,内地企业高质量“出海”也为香港资本市场带来新机遇,支撑香港资本市场继续回暖。
从市场来看,香港资本市场监管政策创新及港交所优化上市机制,2025年将可能是“A+H”股的发行大年。展望未来,香港资本市场将延续向好态势,于在港中资券商而言,迫切需要强化功能优势,建强专业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发展。
一方面,国家支持香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互联互通作用。国家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其核心包括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硬实力及软要素服务。随着新一轮国家高水平开放进程加速,香港和内地在金融、雷竞技raybet,贸易、航运、人才等互联互通加快,而资本市场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部分,提升香港资本市场实力是中央挺港惠港政策的重要领域。
另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及监管部门加强政策创新,赋能香港资本市场发展。香港资本市场发展成熟,与国际接轨,既是国家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前沿,也是内地高质量建设资本市场的重要借鉴。施政报告提出多项支持香港资本市场措施,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围绕提高香港资本市场吸引力推出创新措施,包括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机制、下调第18C章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优化公开市场的规定和IPO发售机制,为香港资本市场创造稳定政策环境。
其一RAYBET雷竞技首页官网,,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2024年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迎来十周年,成效显著。一是投资标的稳步扩大,产品日益丰富。截至2024年9月底,沪深港通下合资格股票超过3300只,已覆盖沪深港三地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的九成、成交规模八成以上。二是交易结算机制的优化,沪深港通成交活跃度提升。雷竞技raybet,2024年首三季度,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额分别为1233亿元人民币和383亿港元,与2014年开通首月相比,分别增长21倍和40倍。2024年港股通总成交额达11.23万亿港元,占港股总成交额约34.64%。总的来看,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优化、政策便利度提升,将进一步提高港股活跃度。
其二,香港资本市场回暖且流动性改善。2024年香港市场迎来70宗新股上市,共筹876亿港元,新股集资额全球排名第四。恒生指数全年涨17.6%,恒生科技指数涨幅18.7%,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幅26.3%。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每日平均成交额近1320亿港元,按年增逾26%。根据毕马威预估,2025年预计将有80家公司来港挂牌,集资1000亿至1200亿港元,料继续保持在全球前五位。预计香港资本市场前景广阔,港股流动性继续增强,资本市场延续活力。
首先,中央挺港惠港政策为香港资本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陆续发布或提出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等新政策。国家政策促进跨境投资增长,提高港股市场流动性。同期,香港金管局联同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深化香港和内地金融合作新措施,包括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进一步优化扩容“债券通”(南向通)的安排等。随着新措施落地,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拓宽境内机构海外投资的渠道,降低市场机构的人民币业务成本,将为香港资本市场提供新的资金。
其次,中资企业“出海”更需要发挥香港资本市场的桥头堡作用。2024年国家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38.5亿美元,按年增长10.5%。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出海”及上市首选目的地,具有显著优势。2024年中资股总市值占港股达80%,中资股成交额占港股88%。内地和香港深化互联互通,香港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助力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近年来,内地上市公司加快构建“A+H”双融资平台,包括美的、顺丰及宁德时代等内地头部企业选择在港上市。监管政策有力支持及两地互联互通新措施落地,将给香港资本市场拓展外部空间创造更大机遇,叠加国家加速对外直接投资及引领中资企业高质量“出海”,将有更多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同时在港中资企业也将加大在港投资布局,增资扩容及新业务布局将带动港股活力。
再次,创科与绿色发展将给香港资本市场带来新的动力。香港特区政府及金融、产业界加快推进创科及绿色产业发展,着力建设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和亚洲绿色金融枢纽。2024年香港研发总开支330亿港元,占GDP比重超过1%,而且,香港在绿色科技领域蓬勃发展,香港科学院绿色科技企业超过100家。随着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优化上市政策规则,鼓励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创新企业赴港上市,香港资本市场“含金量”不断提升。香港初创企业数量加快增长,有助培育港股后备上市企业。截至2024年底,香港初创企业数量高达4694家,按年增加10%。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财富和资产管理中心的优势地位,科技创新的投融资生态更显国际化,内地科技企业借香港“出海”更加便利,预计将有更多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一是坚定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主力军作用。内地中资券商根植香港28年,为推动香港资本市场长期发展、助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积极作用。2024年港股IPO保荐规模前十位中,内地中资券商有5家;IPO数量前十位中,内地中资券商有8家。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其中之一是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中资券商如何强化服务香港资本市场更是题中之义。中资券商在香港资本市场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在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包括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资企业“走出去”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重塑经营理念,完善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
二是抢抓两地互联互通政策机遇,建强专业能力。内地中资券商持续深耕港股市场,依托香港国际化优势站稳脚跟,已经成为香港投资银行的主流。于中资券商而言,一方面在于持续建强专业能力,比肩国际一流投行做大做强,在风控、投研、资管等方面锻长板、补短板,加强企业管治,优化公司治理,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求变,抢抓两地互联互通新政策,在精准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先行先试”,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及资源,吸纳国际化人才,做大试点业务规模,努力实现规模的稳定增长及效益的逐步改善。
三是深化境内外及内部联动,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在港的内地中资券商具有境内外联动优势,比如银行系中资券商既有母公司的支持,也有专业布局优势,未来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两个维度看:一方面,充分发挥境内外联动优势,优化联动分润机制,扩大客户基础,助力中资企业“出海”及扩大全球投资版图;另一方面,香港财富及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增长,国家外汇储备考虑增配香港资产,加上内地大型企业在港设立财资中心,这些新资金将增添香港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活力,中资券商需加强资管能力建设,创新“投行+商行”及“投行+资管+财管”模式,加强服务境内外客户提供多元化投融资及全球化资产配置。